责任动力(4R4P)学与隐喻性模型思维
什么是隐喻?不妨看一个笑话吧!
痴女:“大师,为什么我老公出轨?”
大师:“你先把这块蛋糕吃了。”
痴女:“嗯。”
大师:“好吃吗?”
痴女:“好吃。”
大师:“还想吃吗?”
痴女:“想。”
大师:“再给你一块”
大师:“还想吃吗?”
痴女:“想。”
大师:“现在你知道自己为什么老公出轨了吗?”
痴女:“我懂了。因为他贪得无厌,永远不知道满足吧。”
大师:“你拉几把倒吧!你看你胖的!”
这就是隐喻,隐喻就是在两种事物之间进行的一项含蓄的比喻。通过隐喻我们把两者之间的关联进行另外一种层次或境界的表述,产生了更加具有说服力的语言表达方式。
隐喻是我们人类认知世界的最基本的思维的方式。人类的所有知识体系、数学公式(表达式)与理论模型都有隐喻的影子。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E=MC^2构造了能量与物质统一模型。当一种新的物质与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隐喻模型被创造或发现,整个领域的思维模式将会转向这个隐喻模型,从而改变我们对宇宙的认知。
责任动力学也是采用隐喻的方式,把人类纷繁复杂的责任结构通过社会行动与社会关系(驱动力与约束力)两种不同的事物构建出人类理性责任矩阵思维及责任总公式:R=R1(-1,0)+R2(0~N)+R3(0,+1)+R4(C/c)并用最基本的符号、矩阵与数学特征值集合{-1,0,N,+1}隐喻模型描述责任的基本内核形态。
由于传统的责任概念缺乏隐喻模型,也就很难深入展开分析,故我们只能习惯性采用说教的方式进行强调或者通过一些责任心故事告诉人们责任的重要性。
理性责任概念与理论有了各种隐喻的模型全面丰富了我们对责任的深入认知与理解。比如我们用为人处事的口语形式“四做原理”隐喻了责任矩阵中的四种基本的责任概念与范畴,它们分别为:角色责任是必须做,能力责任是努力做,义务责任是应该做以及原因责任是选择做。这样就能够费力最小让我们运用日常口语甄别责任最基本的属性与意义。
在责任现象学中我们运用最基本的数学集合{ R1,R2,R3,R4}符号隐喻表达了责任的集合与元素,并采用逻辑表达式“不等于#”,“等于=”,“大于(优先于)>”符号责任单位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责任公式组合隐喻模型全面解释了各种人类社会活动中的责任现象背后隐藏各种的本质规律。
在责任动力学中我们又运用责任四种价值交换对象论隐喻了每种责任的价值交换的核心意义,它们分别对应为:角色责任是物理对象的价值交换,能力责任是数理对象的价值交换,义务责任是心理对象的价值交换,原因责任是精神对象的价值交换。通过对每种责任价值交换对象的隐喻模型的认知,让人类具有更加理性的责任价值交换的基本思维。在责任动力学中我们采用了20个隐喻性模型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责任的动力学思维的变化规律。
如果说隐喻性模型是人类认知与改变世界的伟大发现与运用,E=MC^2是自然科学之伟大的隐喻,那么责任矩阵模型理论R=R1(-1,0)+R2(0~N)+R3(0,+1)+R4(C/c)也将是人类社会科学最伟大的隐喻,因为有了这个责任总公式隐喻性模型将会改变人类对责任最传统根本的认知颠覆,未来人类的责任概念将会转向这一新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