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没仔细想过,被人误解(责任混淆)很可怕!
近期有个新闻报道,说武汉小学生在校内被老师撞死事件,很值得同情的事情,然而在网友的误解中,演变成了让人难以接受的“悲剧”。什么原因呢?
原因是孩子的妈妈被社会误解了,网友说,妈妈在处理孩子后事时,表现冷静、淡定,一点也没有悲伤的样子。
可就在昨天(6月2日),据澎湃新闻最新报道,多张微信群聊截图显示:“小学生校内被老师开车撞死”事件中的小孩母亲,在小区内坠楼身亡。在孩子头七的时候,孩子妈妈从24楼跳楼自杀了!
惨啊!
作为教育工作者,这件事给我们的反思是什么?
对,什么事情要看清事实真相后,才可以评价(定论),不要轻易误解他/她人。用《责任动力学》的观点来说,对他/她人的评价,出现了责任混淆,如果不及时调整(优化),轻则对他/她人造成心理影响,重则可能像新闻报道,产生悲剧也是大概率事件。
所以,不要随便误解别人很重要,对还在成长的青少年学生更重要!
好,现在我们进入正题,如何不随便误解他人?
前面我们分析并整理了,如何根据责任公式来记录学生的行为事件,反过来,“=”等于号责任公式又会给家长和老师带来哪些教育启示呢?或者说家长和老师也有看不清楚(责任混淆)的时候,那么,如何改善和优化教育评价呢?
回答这个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解读责任混淆公式(以下内容可作为教育改进的框架和思路,建议收藏):
责任对象说明:
一般情况下,责任主体是指被评价的一方,而责任客体是指对事情进行评价的一方。在教育场景中,责任主体通常是学生,而责任客体通常是老师或家长。
1- 责任公式:R1(-1)=R2(L)和R1(0)=R2(L)
- 本质规律: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方式,即只要学生没有做好必须做的事情,如,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有小动作、甚至逃课,老师或家长就认为这是个能力问题;又如,本分老实的学生被看成没能力、没本事。
- 教育意义:可能会给学生带来压力和挫败感,影响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 优化要点:关注学生的努力过程和进步空间,而不是单纯地以成绩或表现来衡量学生的能力。
- 施教方法:提供反馈、鼓励、辅导等方式。
2- 责任公式:R2(N)=R4(C)
- 本质规律:盲目赞美的评价方式,即老师或家长完全被学生打着为公的旗号满足自己利益的行为所蒙蔽。比如,学习成绩好就是为学校(为祖国)争了光。
- 教育意义:可能会给学生带来错误的价值观和行为导向,让他们认为只要能达到目的,就可以不择手段。
- 优化要点: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机和道德原则,而不是单纯地以结果或努力的表象来赞美或奖励学生。
- 施教方法:教育、引导、惩戒等方式。
3- 责任公式:R3(0)=R4(c)和R3(+1)=R4(c)
- 本质规律:深究内心的评价方式,即老师或家长总是要从精神层面控制或解读学生的行为,而不只是把它当作是一个正常的行为看待。比如,不合群就是自私的表现;不参加团体活动就认为有其它打算的小心思。又如,关心他/她人被认为有某种企图;热心肠被看成是“黄鼠狼给鸡拜年”。
- 教育意义:可能会给学生带来困惑和压抑,影响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表达。
- 优化要点:尊重和理解学生的个性和选择,而不是单纯地以自己的标准或偏见来评判或干涉学生的行为选择。
- 施教方法:沟通、理解、尊重等方式。
4- 责任公式:R1(-1)=R4(c)和 R1(0)=R4(c)
- 本质规律:过度解读或指责的评价方式,即把学生简单的错误或违规的行为,以及老实本分的做法,作上纲上线的评价,认为都是思想观念的问题。比如,学生迟到了,老师或家长猜测,学生想办法故意跟自己做对;学生上课说话,老师认为学生故意在跟自己捣蛋。又如, 学生天天来上课,表现平平,老师或家长认为学生可能把心思用在了别处。
- 教育意义: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和负罪感,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成长。
- 优化要点:就事论事,而不是把学生的行为与其思想品德划等号。
- 施教方法:分析、说明、教育等方式。
5-责任公式:R2(L)=R3(0)和R2(L)=R3(+1)
- 本质规律:错误偏见或错觉的评价方式,即把学生不善做事当做不会做人或不善做事当做会做人的表现。比如,学生不努力学习就是对老师、对家长不礼貌、不关心;又如,做人低调、忍耐被看成是尊敬师长的表现。
- 教育意义:可能会给学生带来误导和歧视,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和发展潜力。
- 优化要点:平衡做事和做人的能力,而不是把它们对立起来。
- 施教方法:展示、引导、培养等方式。
6-责任公式: R3(+1)=R2(L)和R3(+1)=R2(N)
- 本质规律:错误评价或期望的评价方式,即把学生会处理人际关系的表现当作是能力不足或能力过强的表现。比如,喜欢搞人际关系,被看成是没能力没本事的表现;又如,会做人、会搞人际关系被看成是有能力、有本事的表现。
- 教育意义:可能会给学生带来误解和失落,影响他们对自己能力水平和发展方向的认识。
- 优化要点:认识和发挥学生在做事方面的潜力,而不是把他们局限在做人方面。
- 施教方法:赞扬、鼓励、激发等方式。
7- 责任公式:R1(0)=R2(N)和R1(0)=R4(C)
- 本质规律:盲目自信或自我欺骗的评价方式,即把学生达到要求的表现当作是能力过人或为公无私的表现。比如,平常表现老实本分,没有什么过错,被看成是表现优秀的学生;又如,脚踏实地,才是有理想、有追求、最有可能为学校争光添彩的人。
- 教育意义:可能会给学生带来骄傲和自满,影响他们看清自己的实际水平和动机。
- 优化要点:认清自己实际水平和动机,而不是过分夸大或美化自己。
- 施教方法:提醒、建议、规劝等方式。
8 - 责任公式:R2(L)=R4(c)和R2(N)=R4(c)
- 本质规律:不良心态或行为的评价方式,即把学生能力不足或过强的表现当作是有心计或有小九九的表现。比如,不上进的学生被师长看成是有小心思;劳动课上表现懒惰,是在耍滑头;又如,学习很有拼劲,可能想获得某个东西;努力学习是为了某个小九九。
- 教育意义:可能会给学生带来误解和猜忌,影响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 优化要点:消除误解和猜忌,而不是轻易地怀疑或指责他们。
- 施教方法:沟通、了解、信任等方式。